您的位置:首页 > 宏观 > 抒情与理性的交织

抒情与理性的交织

2023-10-11 10:06   

摘要:冯媛君是中国现代文学第一代女作家。她的作品外在特征都表现出浪漫主义抒情的气质,但她又不同于其他浪漫主义抒情作家。她的作品在表达主人公情感的同时,始终保持着理性的氛围。这背后的原因与她的教育和生活经历有关。本文将与其他浪漫主义作家进行比较,探讨他们小说中理性风格的本质和原因。

关键词:冯元俊小说、言情小说、理性

五四运动后,受个体解放的社会思潮和西方现代文艺思潮的影响,以郁达夫为代表的一批中国现代小说家开始在西方言情小说和日本轻小说的影响下进行小说创作。进行大胆的艺术创新。这种抒情创作对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形成了浪漫主义抒情小说的流派。抒情小说与其他文体的小说有很大不同。他们以抒情而非叙事为主角,往往“注重自我表达,带有较强的主观抒情性或表现色彩,而较少对客观生活进行详细描述和深入分析”。这群作家主要有郁达夫、叶凌风、冯元俊等。

冯媛君是这群作家中独一无二的女作家。冯元军,本名冯淑兰,1900年出生于河南省唐河县的一个官僚地主家庭。早年父亲去世,母亲思想比较开明。她从小就接受传统教育。 1917年,她随哥哥离家去北京。她考入了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开始系统地接触新思想。 1923年,他在《创造季刊》《创造周报》上发表了《旅行》《隔绝》《隔绝以后》,开始了文学创作,引起了文坛的关注。 1926年出版代表作短篇小说集《卷葹》,同时出版第二部短篇小说集《春痕》。 1929年,第三部短篇小说集《劫灰》出版,此后他停止文学创作,将注意力转向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冯元军创作时间短,作品不多,但影响力很大。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序》中对她的短篇小说《旅行》给予了热情中肯的评价,沉从文也大加赞赏。可见,冯元俊的作品既有浪漫抒情小说的成分,也有强烈的理性成分和现实目的。

1。浪漫抒情的冯远君

冯远君,著名浪漫抒情小说作家。她的小说具有浪漫主义抒情小说的共同特点:注重自我表达,主观性强。 《隔绝》用女主人公娟花独白式的语气表达了她在爱情与母爱的冲突中内心的痛苦; 《旅行》也通过女主角的旁白表达了对爱人的爱和道德。内心感到压抑。作品大多注重人物内心情感的表现。这些都是主角的情感。相反,它是作者通过小说中的人物所揭示的个人态度和情感。作品中的人物也明显有她自己的影子。她的大部分作品都有类似的模式,即已婚妇女追求自由恋爱却遭到家人不允许,以及追求自由恋爱与母爱之间的冲突。这些都是冯元军的真实经历。年轻时,家人包办了婚姻,但她接受了新的观念,追求爱情的自由。她坚决反抗。经过努力,她解除了婚姻,后来嫁给了著名文学史家卢坎如。冯元君的这些经历也成为她小说创作的重要素材。她感叹自己的个人遭遇,并通过个人的人生经历延伸思考整个社会。她将五四运动的解放精神融入其中,试图用青春的气息冲破沉重的负担。礼仪。

现代言情抒情小说更注重表达作家的情感和心境。它突破了以事件情节为结构的传统小说框架,实现了“情节小说”向“情感小说”的演变,使作品表现出情感的分散。文化和诗歌倾向。冯元军的作品也是如此。她的小说大多是主人公的第一人称自我叙述,或者信件独白,并以此来构建故事情节。这样,小说的发展就以表达主人公内心情感为主线。整部作品具有抒情主人公的情感。 《隔绝》中,连接整部小说的是娟华写给时珍的信; 《写于母亲走后》是主角这几天的内心心理活动的独白。读这些作品就像“听到他们凄惨的尖叫声,或者看到他们孤独、瘦弱、空灵的身影”。她的作品浸透着时代和个人的印记。

2。冯元俊结合抒情与理性

五四运动初期,思想解放了。随着对人性的发现和尊重,以及现代性意识的觉醒,男女爱情、家庭婚姻等妇女解放成为五四作家最热议的问题。体现在文学创作上,有大量爱情婚姻题材的作品。冯元钧就是其中一位杰出的作家。她因仅有的三本短篇小说集而闻名。但她在婚姻爱情题材上与其他浪漫主义抒情派作家有着明显的不同。

在爱情主题的表达上,冯元军的爱情小说更加真挚热情,充满大胆的叛逆精神,具有更加明显的时代特征。她热情歌颂爱情,歌颂那些为美好爱情而奋斗的年轻人,揭露“食人”的封建礼教制度。作品中,男女主角为爱情而奋斗,即使付出生命的代价也不妥协。 《隔绝》,卷华在给时镇的信中写道:“无论如何,我们从来没有向我们不信任的势力求饶。我们开辟了一条要求爱情自由的血路。我们应该走这条路。”年轻人了解这种情况,希望他们能够成功。”这也表明了他与封建礼教进行激烈斗争的勇气和决心。鹿隐的《海滨故人》中,鹿纱与子青在封建势力下妥协;在冰心的《秋风秋雨愁煞人》中,钟迎云终于陷入了痛苦和麻木之中。尽管冯元钧的小说比其他作家的小说更为激烈,但作品的诗文特色却将其中和。作品中引用了大量的古典诗词,包括人物名字的选取,都独具匠心、别具一格,而作品中的风景描写更是富有诗意,使得冯元君的作品在浓重和凝重中独树一帜。真挚的情感和诗意的风格。

冯元俊的作品虽然属于浪漫抒情小说的范畴,但其作品中的理性品质却不容忽视。首先,她的小说的目的非常明确。她要为自由恋爱的年轻人开辟一条“血路”,为他们引路。因此,抒情只是它的外表,现实的引导才是她真正的内核。其次,她笔下的人物并不像郁达夫笔下的人物那样抑郁,而是一个迷茫的残存形象。冯元军作品中的人物即使处于痛苦、矛盾的状态,但他们仍然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追求。即使最后他们选择了死亡,那也是一场坚定而激烈的斗争。 《隔绝》,娟花的死感动了母亲,逼迫她这么做,她默许了时珍与她的最后一次会面。两人为爱情最后的牺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场悲剧性的胜利。至于《沉沦》中的主角,则是在神志不清、情绪激动的情况下投海而亡。另外,冯元军的小说取材于他自己的现实生活,而这种现实生活的曝光也增加了他作品的推理元素。但正是这种推理和创作思维,限制了冯元军的作品题材狭窄、创作视野不足。

最后,浪漫抒情小说往往更注重对幻觉、梦境等无意识状态的描述。郭沫若、叶凌风等人尤其擅长这种描述。在《鸠绿媚》中,梦境、幻觉和现实穿插在一起,让人沉浸在主角的情感中。冯元军的作品中个人独白较多,虽然也有一些梦境、幻觉的运用,但比较少见。她的写作手法更加符合故事的主题,这使得她的故事在表达主人公内心情感的同时更加真实可信。

参考文献

[1]严家彦.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M]. 1989.

[2]徐志强.再论冯元均的小说创作[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5(6):100-102.

作者简介:高天一(1991-),男,汉族,河南南阳人,硕士研究生,单位:南昌大学人文学院,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白金花范文社 |
© All Rights Reserved